你的購物車是空的


希羽的創作之路可以說是從大學開始,雖然過去沒有美術相關背景,但因嚮往設計的世界,便在大學的就讀志願單上,填下所有與其相關的科系,最終在建築領域中,遇見創作的更多可能,也讓她從此有了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。
恰好當時因台灣建築法剛推出了「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,用以美化建築物與環境」的規定,使得公共藝術蓬勃發展。畢業之後,她便跟著老師接相關案子,參與像是地景藝術節或是公共空間的藝術布置,不過對希羽來說,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「藝術」,不如說是透過「設計」來解決場地與雇主提出的需求,創作者本身的個性並不明顯。
「在建築系裡,要知道什麼自然環境適合怎樣的材料,建築物裡、外適合的材質也都各有不同,會接觸到非常多種材料,因此對於材料的包容度非常大。」希羽說,也許是在這樣的教育訓練下,讓她習慣嘗試各種媒材,從不侷限自己,但反過來說,她也並沒有最擅長、最能表達自己的方式,這個想法在她到芬蘭藝術駐村時體悟最深。
[2015 芬蘭 約察] Haihatus International 4 聯展作品
作品 / Light stitcher
媒材 / 胚布, 咖啡染料, 聚脂纖維棉, 燈具
作品 / Light stitcher
媒材 / 胚布, 咖啡染料, 聚脂纖維棉, 燈具
[2015 芬蘭 約察] Haihatus International 4
作品 / 林圖 Birds
媒材 / 胚布, 咖啡染料, 聚脂纖維棉, 素描紙, 鉛筆 尺寸 / 布雕塑 高度 35 cm, 素描 40x60 cm
「那次的駐村經驗對我來說衝擊滿大的,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如何創作、生活、怎麼透過作品表達自己想說的話,也讓我開始回頭思考自己的創作。」她發現自己過去的作品,大多是針對空間、業主需求回答問題,鮮少思考從自身出發,主動表達自己想傳達的。回到台灣後,她曾試圖複製芬蘭的駐村經驗,和朋友在台南成立「實驗厝」、到台東做駐校藝術家,而美柔汀技法就是希羽在這段期間認識的創作方式,也是開啟她投入版畫與紙媒材創作的契機。
美柔汀技法是一種版畫的磨刻技術,不同於傳統大家較熟悉,需要使用藥劑的腐蝕技法,而是利用刮刀跟壓磨刀在版上,建構出不同程度的粗糙面,它能調整上色時的油墨附著度,呈現不同層次的灰階,其幽暗、朦朧、似是而非的狀態,特別讓希羽著迷。
美柔汀銅版畫/mist forest 1-7, 2020 系列
作品 / mist forest-1, 2020
媒材 / 銅版畫,義大利版畫紙,燒綠青水干顏料 尺寸 / 銅版畫 14x14 cm,紙框 19.5x19.5 cm
作品 / mist forest-4, 2020
媒材 / 銅版畫,義大利版畫紙,燒綠青水干顏料 尺寸 / 銅版畫 14x14 cm,紙框 19.5x19.5 cm
作品 / mist forest-7, 2020
媒材 / 銅版畫,義大利版畫紙,燒綠青水干顏料 尺寸 / 銅版畫 14x14 cm,紙框 19.5x19.5 cm
「版畫透過一張小小的版,就可以重複印製,變出這麼多東西,我想,它總可以拿來做點什麼吧?」希羽說,於是她將刻好的版畫,反覆印製,三十張、四十張,甚至切割成更小,接著再用白膠揉勻,一層一層地堆疊在紙箱碎片上塑形。原本看似同樣的版畫紙,經過剪貼,以及藝術家主觀意識安排區塊的動作加入,接著塗濕覆蓋,乾燥形成自然皺褶後,就有了不同的變化,版畫在每個動作的積累之下逐漸立體,成為各自獨特的樣貌,她便以此創作方式為概念,製作出各種大小、形狀的裝置作品。
[2016 台灣 台北] 透明公園 - 說好的內熱外冷
作品 / Light stitcher 媒材 / 幻燈片攝影
去年秋天,希羽來帶著這些作品來到三徑就荒,原想詢問商品寄售的可能,策展人Andie看到她的作品後,覺得若能與茶席布置結合一定更加有趣,便向希羽提出想法。起初,希羽擔心紙製品在泡茶的過程中,浸漬水裡容易軟化、不便保存,Vicky笑著解釋,「其實只要碰到水,不會溶解、掉色,乾燥後還能夠回復到原本的狀態就好,反而能讓長期使用後的痕跡,成為一種生活感。」因此這樣的靈感不斷發酵,成了展覽「在完整之前」的起點,期望將茶器物件們等待鋪陳的朦朧與混沌,化成一縷流動。
由於過去希羽對茶沒有太多接觸,便跟著Andie先從台灣茶道流程學起,在有了更深入認識之後,才試著將紙塑件做成茶器,像是有著彎臂型輪廓的〈峽灣〉可以作為壺承,在有如山丘般的紙塑件,放上茶壺、茶海,呈現有高低起伏感的茶席;〈山間〉則是以低緩起伏的山形,圈出空白,圍塑出具有舞台感的茶席風景;而擺件類作品如〈曠野測試〉系列,則像是藝術家心中一處寂靜世界,平緩、和諧又悄然無聲。「在台灣,製作茶道具藝術家以紙作為媒材的本就不多,可以做比較立體、具有雕塑感的紙材質又更少見。」Andie說,因此特別期待這次的作品,能讓茶人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。
「我的創作是在重複操作、調整的過程中慢慢出現的。」希羽認為,自己不是那種突然有了靈感,就去創作的藝術家,而是每天都有規律而穩定的產出,在這個過程中,生活的痕跡就會逐漸融入其中,就如同自己特別喜愛的版畫,亦是透過小面積的重複刻畫,由一而多慢慢累積,才形成充滿空間感的圖像。「可能因為我是動作很快的人,所以持續地重複動作,以及不斷地複製,對我來說,反而是接近冥想的方式,可以帶給我平靜。」而她也希望能透過作品,將這樣的感受傳達出去。
這幾年,希羽因著創作移動到芬蘭、台南、台東等不同城市居住,逐漸習慣工作與生活同步的狀態,回到台北後,她仍維持這樣的步調,想休息的時候就打掃房間、為自己泡杯茶,有動力時就認真創作,讓動盪的能量、平穩的能量都能均衡交流,保有濃淡適中的靈魂。對她來說,無論生活或創作的過程,都是「在完整之前」的未竟之所,如同森林剛起霧之時,雲霧繚繞四周,看不清光線與道路,卻也讓世界有無限的面貌。
紙塑件擺飾/扁的 系列
將碎紙以膠合方式混揉與塑型,風乾後表面呈現自然緊縮的皺褶紋理。將銅版畫的單一畫面的切割成多種局部,貼合於乾燥後的皺摺場 域,形成多種相遇,擾動立體塑件本身具有的細微光影,產生新的光景與暗景。將銅版畫與紙塑件結合,賦予大量單一畫面可能存在的多 義性。
作品 / 扁的,紙塑件
媒材 / 膠合紙漿,銅版畫,宣紙
尺寸 / 直徑 19 cm,厚度約 1.5 cm,可平擺,可壁掛
紙塑件擺飾/圓的 系列
將碎紙以膠合方式混揉與塑型,風乾後表面呈現自然緊縮的皺褶紋理。將銅版畫的單一畫面的切割成多種局部,貼合於乾燥後的皺摺場 域,形成多種相遇,擾動立體塑件本身具有的細微光影,產生新的光景與暗景。將銅版畫與紙塑件結合,賦予大量單一畫面可能存在的多 義性。
作品 / 圓的,紙塑件
媒材 / 膠合紙漿,銅版畫,宣紙 尺寸 / 球體直徑約 15 cm
流動的複語聚落
擴散,由一而多,由現地而遠方。解構版畫的複數價值,由密集的單一去探討複製模式的流動,可疏離,可聚合,在擴散的過程中,用複 製的方式拆解複製性,給予新的質理。在拆解與給予的流動之間,尋找獨立又協調的意義。
作品 / 聚落之二
媒材 / 膠合紙漿,銅版畫,宣紙 尺寸 / 60 x 45 x 5 cm
撰文:三徑就荒